原标题:音乐引领 点亮梦想(主题)大圣配资
大二视障女生获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成长赛道金奖(副题)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近日,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上,一位视障女生的陈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评委,最终她以小组第一的成绩勇夺大赛成长赛道金奖。她就是来自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大二女生马奕菲。
早在三年前的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一曲小提琴曲《雪花》,让世人认识了马奕菲。三年间,马奕菲已从一名高中生成长为一位作曲系的大学生,她用音乐编织梦想,追逐光明的步伐也愈发稳健。未来,她希望成为一名民族音乐作曲家,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马奕菲在弹奏钢琴。
音乐照亮她生命的那道微光
“从有记忆开始,我就看不见。”马奕菲在9个月大时,被查出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经过两次手术,她被迫摘除了两只眼球以挽救生命,马奕菲永远失去了光明。
“小时候,我听到楼下小区院子里其他小朋友嬉戏打闹的声音大圣配资,却不能跟他们一起玩。”马奕菲回忆道,幸好,家中那架旧钢琴,给她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尽管那时她还未接受专业训练,只能在琴键上随意敲打、自弹自唱,但在这懵懂的尝试中,她也找到了乐趣与温暖。曾当过小学音乐老师的妈妈敏锐地察觉到小奕菲对音乐的热爱与天赋。5岁时,马奕菲正式踏上了音乐学习之路。
视力正常的人学习钢琴也并非易事,对于马奕菲来说,这条路更是布满荆棘。看不到琴键位置,手指落下的位置稍微偏差几毫米就会弹错,马奕菲只能通过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来形成肌肉记忆。为了能精准完成琴键间的大跨度跳跃,她还会将特定的琴键组合单独反复练习几十遍,甚至上百遍。
9岁时,马奕菲向父母提出要学习小提琴。小提琴对拉弓的轨迹要求极高,其他人可以通过视觉辅助调整,但马奕菲只能依靠触摸老师的手,感受拉弓的动作,再让老师带着自己的手反复练习,凭借身体记忆去慢慢摸索。
就这样,在艰难的学习时光里,马奕菲从未想过放弃,音乐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给她带来了无穷的力量,让她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黄河大合唱》点燃梦想 立志成为民族音乐作曲家
12岁时的一节音乐课上,马奕菲听到了《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奔腾的节奏、磅礴的气势,如汹涌浪潮将她震撼。强大的音乐力量点燃了她内心深处的梦想,“我想成为像冼星海一样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为此,马奕菲在音乐学习之路上不断努力。
2022年,正在读高二的马奕菲身着一袭粉色长裙,自信地站上了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的舞台,随着她缓缓拉动琴弦,一曲《雪花》让世人惊艳。这次演出对她来说意义非凡。“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流淌在血液里的自豪与认同,更加深了我对民族音乐作曲家价值的思考。”马奕菲说,“如何对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整合与创新,打造出卓越的新作品并推向世界舞台,这件事关乎民族认同,关乎文化传承,关乎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
2023年高考,马奕菲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小时候,我的第一台钢琴就是‘星海牌’,初中时我曾来广东参加比赛,很喜欢这里温暖湿润的空气,能到以星海为名的大学求学,我非常荣幸。”马奕菲立志,毕业后要回到西北建设家乡。宁夏文化馆、歌舞剧院等设有专门从事民族音乐作曲的岗位,这是她心目中理想的就业去向。
考虑到马奕菲的情况,星海音乐学院特地安排了专攻民族音乐作曲的老师官宇博士担任她的导师。宿舍里的同学也经常无私地给她提供帮助。
马奕菲的听觉异常敏锐,为了快速获取信息,她练就了一门“独门武功”,日常在操作手机读屏软件时,她听读屏软件的语音播报速度,相当于普通人说话的“三倍速”,但获取的信息却分毫不差。为此,官宇精心给她设计了独特的学习成长体系。“以前,我识谱需要父母一个音一个音地念给我听,效率比较低。现在,我按照老师教给我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多声部听奏训练,听一遍就能在钢琴上弹奏出作品的大部分信息。”马奕菲说。
在校期间,马奕菲还得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著名作曲家刘晓耕等老师的指引。她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不仅需要扎实的作曲技能,还需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与资源整合能力。为此,在作曲技能提升方面,马奕菲规划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大量的创作实践;为了夯实民族文化功底,她计划每个假期都回到家乡宁夏采风,与民间艺人、音乐老师交流学习,深入了解家乡的音乐文化;在资源整合能力培养上,她积极与业内人士沟通协作,学习排练、录音等实践技能,同时还探索利用AI工具辅助创作,拓宽创作思路。
用音乐描绘黄河 作品登上世界舞台
在老师的眼中,马奕菲是个意志坚定、天赋很高、情感细腻、追求完美、具有很强艺术创作热情的学生。他记得,大一入学后的国庆假期,为了尽快熟悉校园道路,马奕菲在父母的陪伴下,拿着盲杖天天练习,把从宿舍到教学区的路程从半小时缩短到了10分钟以内。“在学习与创作时,她也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恒心和毅力,经常在琴房练到关门才离开。”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马奕菲成绩优异,还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去年,宁夏小燕子合唱团计划赴欧洲巡演,邀请她创作一部具有西北风格的作品。接过任务,马奕菲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关于黄河的记忆。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黄河是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但作为在黄河边长大的孩子,潺潺的水声、温暖的河风早已深深烙印在马奕菲的记忆里,她一直渴望写一部作品献给黄河。
如何将宁夏民族音乐中的“花儿”特色元素与乐曲完美融合、展现童年记忆中黄河的独特气质,成了马奕菲面临的难题。她通过采风感受家乡的音乐氛围,向专业老师请教,大量聆听“花儿”作品,还从《黄河大合唱》中汲取灵感。最终,她巧妙地将“花儿”中的虚词和唱腔运用到作品中,生动地描绘出孩子对黄河的深情呼喊。她还在多个声部用“哗啦啦哗啦啦”的拟声词,逼真地模仿出黄河水奔腾不息的壮观景象。
当这部《大漠尕娃与长河的歌》完成时,马奕菲在琴房里反复弹奏、哼唱,熟悉的家乡韵味从指尖流淌而出,她难掩兴奋,立刻将作品发给老师。后来,这部作品伴随宁夏小燕子合唱团走出国门,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柏林音乐厅等世界舞台,还在第三届“央音蓓蕾杯”优秀合唱作品征集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去年,《大漠尕娃与长河的歌》在深圳音乐厅进行演出,马奕菲第一次在音乐厅现场聆听自己的这部作品。时任深圳飞越彩虹童声合唱团艺术总监的胡漫雪将马奕菲介绍给全体观众,听着如潮的掌声,马奕菲站起身鞠躬致意,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演出结束后,著名作曲家刘晓耕老师当面称赞她的这部作品“把民族的声腔掌握得非常好,同时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上,马奕菲带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与作品故事站上舞台。她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陈乐平老师、黎蕾老师等的带领下,提炼材料、撰写演讲稿、制作PPT,反复打磨。她还将自己的心路历程用音乐写成了《破茧的旅程》。最终,她在舞台上完美呈现,以小组第一的成绩荣获成长赛道金奖,并获“朋辈心选团”全票支持。
回顾过往大圣配资,马奕菲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如何,她将继续用音乐追逐光明,坚定不移实现自己的梦想。
熊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